2015年1月21日星期三

戲后:《魔法黑森林》Into The Woods

《魔法黑森林》Into The Woods



我們年幼,所以向天許願;我們長大,所以向天乞討。

音樂劇向來都獨具魅力,儘管不是歌舞片,當美妙歌聲穿插於劇情時,總是帶來無比震撼。所以我翻睇《修女也瘋狂》、《舞孃俱樂部(Burlesque)》、《Begin Again》、《唱Opera的保羅》、《怪誕城之夜》、《風起了》、《冰雪奇緣(Frozen)》、《醜女大翻身》、《表姐,你好嘢》(^V^)等「有歌聽」的戲時,總是樂此不疲。

鍾情百老匯歌劇的導演Rob Marshall,繼2002年時的《芝加哥》後,又一力作《魔法黑森林》,改編自1987年開演的經典歌劇《Into The Woods》,將數個廣為人知的童話故事的人物,拋擲到一對麵包師夫婦的生活裡,命運縱橫交錯下,他們在森林相遇。連繫彼此的,正是「Wish」——麵包師夫婦想生仔、巫婆想解取魔咒、灰姑娘想去舞會等等。而所謂的「黑森林」,不過是一個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空間而已。「我好像去了另一個故事裡」——正因為偏離既定路線,他們才了解到生命尚有許多可能性。

這部戲笑點其實蠻多,尤其是兩位王子的爆趣對白和對唱場面,實在跟童話故事裡的完美王子差太遠了吧。不禁令我想起童年聽《灰姑娘》的邪惡版——天曉得灰姑娘嫁進城堡後的婆媳生活有多苦?誰來保證王子必定專一?

不少催淚感動位都發生在梅麗史翠普這位「媽媽」身上,是的,孩子長大後的Wish總是掙脫父母。

翻查資料,原來Rob Marshall開拍這部戲的衝動,是起源於911十周年,當他聽到奧巴馬對遇難者家屬說:「You are not alone……no one is alone」時,不禁讓他想起《Into The Woods》裡的經典歌《No One is Alone》。他的「Wish」,就是想藉這部戲鼓勵觀眾,在不安時代,通過團結還能得到安慰和希望。為了令電影盡善盡美,拍攝前期還花了時間綵排,演技、歌藝、調色、剪接、布景等,都讓人置身其中。

只是,人大了,翻開童話書時,還是會多一點反思吧?

因為我們知道,美好的童話世界,根本不存在。

現實,如童話般荒誕,所以殘酷。

電影歌曲《No One Is Alone 總有人站在你一方,沒有人是孤獨的。


其他推介:
Christina Aguilera  - Bound To You@《舞孃俱樂部(Burlesque)

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

戲后:《狂野行》WILD

《狂野行》WILD



不是因為被拋棄,而是為了拋棄。

《續命梟雄》導演Jean-Marc Vallée新作《狂野行》,改編自真人真事,講述由金像影后Reese Witherspoon飾演的Cheryl,如何透過徒步行走超過一千英里,走出陰霾。Cheryl雖然自少面對父母離異,不過在樂天的母親養育下,跟弟弟一直走在人生正軌。天曉得母親突然確診頑疾,在毫無預警下離開了她,引發意想不到的偏差。

電影順時記敘Cheryl攀山越嶺之旅,穿插Cheryl那不堪回首的往事——濫交、濫藥、離婚,就像她所背負著的沉重背包一樣,除了一邊前進,一邊燒毀,別無他法。只是記憶不是紙張,沒有這麼容易灰飛煙滅。沿路她結下許多緣分——友善的郊外夫婦、無數遠足達人、帶惡意的獵人、主動搭訕的男子、中途站的職員等等,這些新的經歷,洗滌了、滋潤了她的人生。

與其問,一個對遠足毫無經驗的女人,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形式去救贖自己?倒不如問:是甚麼力量,令她堅持徒步走過Pacific Crest Trail,由Mojave Desert走向Pacific Northwest,孤身面對九十多天的飢寒和大自然裡的各種危機?

不是因為她被世界拋棄了,而是她拋棄所有後,只剩下勇氣而已。

這部電影沒有刻意賣弄旅遊特輯或紀錄片般的壯麗景色,卻讓日出日落、潮濕乾燥、烈日白雪,如如呈現。

電影音樂方面,特別喜歡以下兩首歌曲:

First Aid Kit翻唱R.E.M. 的《Walk Unafraid》:

Simon & Garfunkel的《El Cóndor Pasa El (If I Could)(1970),訴說著人對自由的渴望:


戲后:《驕子會》The Riot Club

《驕子會》The Riot Club




試問誰一生甘於平凡,拒當天之驕子?

電影《驕子會》由《少女失樂園》、《情約一天》導演Lone Scherfig執導,改編自英國著名舞台劇《Posh》,講述英國牛津大學裡的「秘密結社」驕子會成員,如何闖下彌天大禍。驕子會成員固定十人,每位皆是富家子弟,自命不凡,渴望成為「一代傳奇」。這個組織既公開又神秘,校園處處流傳著他們荒淫無道、奢侈放蕩的「歷史」。

新一代驕子會成員,繼承了所謂的「血統及傳統」——嚴謹的入會資格和程序、微妙的兄弟情(hehe)、誇張的餐桌禮儀和程序,與現實極具落差,可謂電影上半部的笑點;下半部氣氛逆轉,這班「天才驕子」做盡「蠢才」行為,簡直敗壞到極點,而闖出禍的原因更意想不到的‥‥‥小孩子氣。對於這群驕子來說,渴望與眾不同,卻又披上一式一樣的製服來掩飾自己,才是真正的掙扎吧。

原著女劇作家Laura Wade起初對牛津和劍橋所組成的Dining Society極為好奇:到底這班男生在每個學期完結時舉行的秘密晚宴,是怎樣的光景?Laura既是女生,亦非兩間名校的學生,她一生也沒有機會推開晚宴的大門,成為他們的一份子。這部戲沒有刻意描寫女性視點,不過的確隱約嗅出女性對這群驕子的反感。

雖然在香港,大學生「通街都係」,但名校主義仍然存在,還是有很多父母想把孩子捧上最Top的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,因為出身,早在學前班開始輸入。這部戲最入心入肺的,應該是那種「口裡說不,心裡卻很誠實」的心境吧。


《驕子會》The Riot Clu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