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MZ非武裝地帶(二)臨津閣、第三地道
無法割捨的脈搏
2012年4月中,北韓建軍80週年。
那個時候我還住在梨大的宿舍,洗澡過後頭髮還是濕潤的,我如常地打開書桌前的電腦,開啟「面書」,看到一則香港新聞,內容是北韓揚言要發動聖戰,把南韓化為灰燼。聽說類似的言論就像口號一樣,北韓人民每天都會高呼著,可是就住在首爾的我,真心怕會變灰燼,深刻體會人在海外時的無助感。
同年6月,我沒有變灰燼,所以膽粗粗參加DMZ TOUR,走到南韓的邊緣,窺探北韓的旗幟。
南北韓的軍事分界線坐落北緯38度,這條休戰線又名38線,連接著東西兩海。在南韓內,有多個DMZ景點可供參觀,最受歡迎、最多相關旅遊商品的便是京畿道坡州市臨津閣一帶。
那禿禿的山象徵些甚麼?
綠色的南韓
從首爾市中心出發往臨津閣,旅遊巴會途經烏頭山一帶,天朗氣清的時候,在巴士內也可看到北韓的山和建築。導遊說要區分南北韓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樹木。南韓的山綠油油,北韓的山禿禿頭。
臨津閣自由之橋
登上臨津閣公園裡的自由之橋,碰巧有輛火車經過,那當然不是穿梭兩韓的列車。不過,2007年時,真有火車定期來往兩韓,甚至推出過金剛山觀光旅遊(金剛山是著名的溫泉聖地)!可是2008年南北韓關係再度惡化,連接兩地的列車又再次停航。
1953年《停戰協定》簽定後,第一批從北韓回來的俘虜便是經這條橋回來,他們在橋上高呼「自由萬歲」,為身體得到解放而吶喊。回家的滋味,那種情緒,那種激動,站在橋上,可以想像,可以理解。那些啡黃的畫面形成牆上的祈許,構成這條「自由之橋」。
也許有天這道有形的閂消失,便名符其實,自由之橋。
自由之鐘閣
京義線長湍站蒸汽火車
第三地道——你的尾巴被抓住了
目前南韓(聲稱)已發現4條由北韓所掘的地道,而尚未發現的地道估計超過15條。筆者參觀了最熱門的第三地道,老人家、身型肥胖、平日缺乏運動、呼吸道有毛病的人士請注意,假如你跟筆者一樣,打算以步行進入第三地道,要有挑戰使人無比疲勞的上坡的心理準備。
看起來很年輕的軍人也來參觀DMZ
第三地道內不可拍照,但事實上裡面沒有軍人站崗,用手機偷偷拍照相信也不會被阻止。
進入地道前,要先把行李背包放進免費的儲物櫃內,再帶上黃色膠頭盔,方可入內。黃色膠頭盔雖然很醜,但地道又暗又矮,不想撞到頭,或不想地道的水滴在頭上,還是安全第一,乖乖戴上吧。
走進相當寒冷的斜坡,心想真是寬闊得很的地道入口,還能「雙線行人」,沿路還有椅子讓人休息,真是周到。這個入口其實是在2003至2004年時加建的,為的便是讓人參觀第三地道,真是掘出條財路。
第三地道構圖
第三地道總長1635米,地道內共有三重截斷點,每重截斷點也有軍人看守,而真正可以參觀的範圍只有二百多米。地道沒有多少空間,很窄。同行有隊身材高大的軍人,看著他們要把腰彎低才走得過,還不時唸著:「힘들어!(很累呀!)」,我忽然覺得自己很有潛質當開發地道的兵。
多付些錢可乘列車進入地道
認真,有甚麼好看?
其實真的沒甚好看。地道潮濕,可以看到是把花崗岩爆破而成的地道。當年北韓故意在岩上鋪黑色煤炭,說成「採挖煤礦非侵略」,可是這區分明沒有煤礦,真可愛。南韓也提出另外兩點證據,其一,就地理常識而言,地道向北傾斜,使水能往北韓方向排出;其二,爆破痕跡指向南韓,可見地道不是由南韓人挖掘的。
對韓戰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人,進入地道當然為了一睹這些證據。儘管不愛研究歷史,這條地道也是真實的歷史現場,只是比起逛市中心的景福宮,這裡較偏僻而已。
對韓戰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人,進入地道當然為了一睹這些證據。儘管不愛研究歷史,這條地道也是真實的歷史現場,只是比起逛市中心的景福宮,這裡較偏僻而已。
第三地道外的廣場
電影般的歷史
發現第三地道的過程極像電影橋段——1974年,一個北韓測量員利用正在挖掘的地道來到DMZ,被山上的捕獸器(也可能是地雷)抓住,名副其實中伏了。這位姓金的俘虜供出第三地道的挖掘工程內容,鏡頭一轉,南韓軍人圍在一起商討對策,最後在烏燈黑火下決定利用水管測量地道的位置;接下來,軍人們為了保護國土,齊心合力建造水管,年復年,日復日,檢查水面是否有異;光陰似箭,眨眼三年,軍心動搖,隊長望著地圖輕輕嘆氣:「地道真的在這裡嗎?」這個時候某個曬得黑黝黝的年輕軍人衝進來,上氣不接下氣:「報告隊長!水管爆炸了!」(構圖上的Interception point)激昂的音樂響起,地道下的北韓軍人發現水從上方流下來,心知不妙,立刻撤兵,順手撒媒炭灰;與此同時,南韓軍人日以繼夜挖掘地道(構圖上的Interception tunnel),打算攔截北韓軍隊‥‥‥
DMZ映示館內
然後怎樣?歷史不是電影,人事國情也不需太戲劇化。
畢竟,DMZ的誕生就是不想再有六百萬人的血白白流逝。
北韓沒有認,南韓也沒有追究。
只是,DMZ,不是真的安全,裡面也許充滿陰謀。
國民教育中?
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